甘孜日報 2024年07月19日
充巴正在教授藏紙制作技藝。
圖為藏紙文創(chuàng)產品。
充巴展示藏紙文創(chuàng)產品燈籠。
◎本網(wǎng)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2024年5月,“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一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朝著德格聚集。當然,作為“藏文化大百科全書”,德格印經院的寶藏不止雕版檔案,比如還有與雕版密切相關的德格藏紙。
多年來,在雕版與藏紙的精密配合下,一件件德格瑰寶先后問世。這個過程中,德格藏紙在發(fā)揮書寫、印刷作用之外,開始了一次次的“遠行”。有人說這“遠行”是籌備許久后的決定,也有人說它是霎時間的靈光一現(xiàn),但無論怎樣, 德格藏紙,映照出的是雪域文化的生生不息。
創(chuàng)新為匙,把準“遠行”舵向
“這幾天天氣不錯,把它們好好晾曬下今年爭取多做點雨傘、燈籠和包包!”德格縣康巴文化博覽園藏紙技藝傳習中心內,充巴又一次叮囑道。
充巴提及的“它們”即瑞香狼毒根莖,是制作德格藏紙必備的原料。作為德格藏紙的非遺傳承人,充巴常與它們打交道。
隨著工作人員完成平鋪晾曬,一根根圓柱或圓錐形、表面呈棕黃色至棕紅色的根莖盡情吮吸暖陽,為下一道工序做著準備。“總共有11道工序,中間出不得任何差錯?!背浒驼f,完成晾曬后,瑞香狼毒根莖還要經過搓揉、蒸煮、敲打等嚴格工序,待所有工序考量合格,一張洗不爛、腐不掉的德格藏紙才算制作完成。
正因不爛、不腐,德格藏紙深受人們喜愛,是古籍書寫、經文印制、唐卡繪畫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在德格印經院內,《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新)》《甘都》《甘珠爾》各類壇城,唐卡印張等均使用了德格藏紙。
千年前,文成公主遷藏工匠將造紙技藝帶進德格,這漫長的光陰中,書寫和印刷似乎是德格藏紙固有的宿命。但當一些機緣水到渠成,德格藏紙便和雨傘、燈籠、包包等看似并不熟絡的東西有了聯(lián)系。
2006年,握住母親遞過的接力棒,充巴正式踏上德格藏紙的傳承路。起初,她一心想著制作更多、更好的藏紙,用來書寫及印刷,直到遇見四川省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金平,這個想法有了改變。
“要把照片轉印到藏紙上,我十分驚訝,也非常期待!”充巴回憶,當時金平決定通過德格藏紙和攝影作品的合力,碰撞出別樣火花。剛開始,充巴并不理解這一做法,但在數(shù)字成像技術作用下,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被完美復刻在德格藏紙上,且德格藏紙的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直線飆升時,她的內心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書寫印刷外,德格藏紙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跟著這扇“窗戶”,充巴繼續(xù)摸索,找到了要在廣闊天地立足的關鍵: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于是,她一邊認真制作藏紙,一邊加強自身學習。經過足量沉淀,雨傘、燈籠、包包等藏紙文創(chuàng)產品陸續(xù)問世。
當無數(shù)認可夾雜著稱贊襲來,充巴備受鼓舞。“說明這個方向是對的!”充巴提醒自己,不同時代需要不同方法,才能為德格藏紙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如今,經充巴制作的系列藏紙文創(chuàng)產品早已“飛出大山”,成為北京、上海甚至國外受眾的絕佳選擇。與這些文創(chuàng)一起,德格藏紙、德格文化、甘孜州特色等詞組也被遠方的人們反復提及。
與充巴同頻共振,在德格手工藝之鄉(xiāng)麥宿鎮(zhèn),嘎瑪朗加也在努力創(chuàng)新德格藏紙。嘎瑪朗加所在的藏紙工坊是“麥宿手工造”代表性工坊之一,八位手工藝人均有著成熟的造紙技藝。置身時代的瞬息萬變中,手工藝人們愈加感受到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新的重要。
“需求變化和觀念變化是最主要的,如果我們還固步自封,必然會被淘汰。”嘎瑪朗加表示,德格藏紙技藝要發(fā)展,一定不能離開創(chuàng)新。
今年五月中旬,嘎瑪朗加的藏紙工坊還在成都參加了“守藝”分享活動。當大家對德格藏紙充滿好奇,尤其各色的藏紙圈粉無數(shù)時,嘎瑪朗加及其團隊進行藏紙創(chuàng)新的意義瞬間具象化。相較于過去只有白色,嘎瑪朗加和伙伴們在傳統(tǒng)基礎上融入新技術、新原料,制作出黃、藍、黑、粉、紅等不同顏色的藏紙,及時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傳承為翼,豐厚“遠行”目標
如果說創(chuàng)新承載著德格藏紙的獨有智慧,傳承則是這些智慧得以延續(xù)的根基。
“做好藏紙傳承,就是要把祖輩留下的技藝完好的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它!”一路走來,這個信念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充巴、嘎瑪朗加等人的前行路。
幸運地是,在匠人們用指尖絕技塑造匠心傳承時,德格縣政府也在錦上添花。這些年的步履不停中,激活內在生命力、探索保護新模式、推動多形式傳播等等,德格縣用系列硬舉措助力藏紙發(fā)展鍛出新活力。截至目前,德格縣擁有不同層級藏紙制作傳承人24名,而這些傳承人及藏紙先后亮相各類文化交流活動頻次達到了4次/年。為實現(xiàn)藏紙的更好發(fā)展,未來,德格縣打算協(xié)調推進保護傳承與合力開發(fā),讓藏紙為精神文化家園增添更靚麗的光彩。
有了政府的鼓勵和引導,匠人們保護傳承德格藏紙便多了底氣。眼下,充巴將工作的一大重心放在了培養(yǎng)年輕人之上,以新人才、新思維、新技術傳承守護德格藏紙是她的愿景。
在充巴的藏紙技藝傳習中心內,經常能看到男女老少專心制作藏紙的畫面。他們來自各地,大到耳順有余,小到十幾歲,都是充巴的學生。在這里,他們不僅能學到德格藏紙制作技藝,生活困難的,還能得到一定的幫助。
“充巴姐教我做藏紙,每個月還給我發(fā)3000元的基本工資,要是誰家有困難,她也總是解囊相助。”作為德格藏紙制作的資深學生,翁姆直言藏紙技藝讓自己收獲頗豐。
離翁姆做藏紙不遠的會客廳內,搶眼橫幅訴說著又一個受益故事。橫幅上,“善良老師充巴姐,善用藏傳造紙術,善導故鄉(xiāng)青少年,步入文化之善地”的內容讓人動容。究其溯源,它出自益西曲珍。
因為仰慕充巴的藏紙技藝,益西曲珍專門從西藏阿里來到德格求學。學有所成后,益西曲珍回到家鄉(xiāng),用藏紙技藝帶頭致富,年收入超20萬元。
“只要他們愿意學,我會教到自己教不動?!背浒驼f,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傳承德格藏紙制作技藝,無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充巴從事藏紙制作以來,免費教學了200多個徒弟,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不同民族。
從最初的小作坊生產到藏紙技藝傳習中心,從曾經的鮮為人知到“走出大山”,德格藏紙和它背后的人們都在努力進步。充巴表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當很多人一起努力,德格藏紙就會得到更全面的保護和傳承,文化的根脈也才能扎進更深的土壤。
盡去青澀換來成長與蛻變,繼往開來凝結底蘊與精神。在德格藏紙的“遠行”中,這是真實的寫照,更是綿延文化脈絡的充分體現(xiàn)?!斑h行”的終點在何處?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邁好了“遠行”的每一個步伐,終點的風景一定不會很差。彼時,德格藏紙也將被烙上專屬厚度與力量的新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