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5月22日
◎張淑蘭
夏日的一個早晨,趁太陽還沒升高,我乘車來到了延安萬花山。
萬花山位于延安城西南15公里處的杜甫川中,因山上生長著我國中原牡丹品種群重要源頭之一的野生矮牡丹,所以萬花山也被稱為“牡丹山”。這里也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里花源屯村所在地,經過近年的修復建設,萬花山已成為延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天然大花園。
一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花山景點的牌坊。牌坊是進入萬花山的山門,為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形式是四柱七樓玻璃瓦作牌坊,牌坊正面書有“延榆勝觀”,向里橫額書有“名城圣境”。一進牌坊,或許是出于對花木蘭的崇敬,我的心立刻就素嚴起來。隨著太陽的高升,我也漸漸步入木蘭陵園,這是一個靜謐而安詳?shù)牡胤?,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踏上木蘭陵園的階梯,我腦海里閃過的是木蘭一邊織布一邊尋思替父從軍的畫面。雖然這首詩寫的年代已經不可考證,但木蘭的故事卻源遠流長。據說,木蘭原名姓魏,名木欒,其父叫魏應,居住在萬花山下的花塬村。漢文帝時,匈奴大舉南侵,17歲的花木蘭考慮到父親年紀已高,沒辦法上戰(zhàn)場,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shù)十年后凱旋歸來?;实垡蛩墓谥螅J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死后,葬于延安萬花鄉(xiāng)花塬頭村,她的陵墓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延安市政府重新修復了這座陵園,修復后的木蘭陵園莊嚴典雅,為古典式的建筑群。該園雕梁畫棟,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種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木蘭躍馬橫劍,颯爽英姿,氣魄雄偉。
從木蘭陵園出來,路對面有一湖,曰:牡丹湖。牡丹湖由杜甫川水截流筑壩而成,湖面雖不勝闊,登山賞花之余,親朋好友駕一輕舟,倘佯于青山綠水之間,湖光山色融為一體,頓覺賞心悅目,乏困俱消。湖的東畔建有玻璃瓦頂彩色梁柱的水榭亭,十分醒目,穿過大壩,過一小橋方可上山,小橋呈拱型,橋欄雕刻著精細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橋中心下側鐫有“黃紫”二字,黃指“姚黃”,紫指“魏紫”,同為牡丹的良種,鐫刻在這里,大有萬花山牡丹皆良種之譽,寓意此橋為牡丹花而建。
游完牡丹湖,便不自覺地沿著一個小路闖入了一個掛著“延安民俗文化村”牌子的地方。這里,風情濃郁,通過一個真實的農村,從窯居、服飾、飲食、窯內陳設,民間文藝,和民間習俗等方面,集中而系列地展示了陜北黃土風情文化。近幾年,陜北黃土風情旅游,是延安人引以自豪的旅游資源,當游客漫步民俗文化村,延安民間藝術的瑰麗和豐富總會讓人大飽眼福。不知不覺中,太陽即將下山。漸黃昏,民俗文化村那土黃色的門窗和五彩的窗花在霞光里顯得格外耀眼、動人。此時,木蘭陵園的黃土皮,也披上了一片金光,散發(fā)著泥土的香味,給人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轉身離開的瞬間,我仿佛耳聞車轔轔,馬蕭蕭,一個身披鎧甲的女子,左手握韁,右手執(zhí)劍,自遠而近地向我們走來。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