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bào) 2020年11月06日
◎黃孝紀(jì)
在湘南山區(qū),一條江流的岸邊要是沒有竹子,總不免讓人覺得缺少了什么,是不能盡顯其秀麗之姿的。我的故鄉(xiāng)八公分,村前的這一段蜿蜒的江流,昔日里曾翠竹披岸,清秀曼妙。
岸邊的竹子多是叢生的小竹,密密集集,一枝枝,一葉葉,努力向著清澈的江面探身。不過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枝丫,伸得老長,像一叢蓬松的鳳尾,出類拔萃,綠意盈盈地在江風(fēng)里輕搖,在粼粼清波里倒映出婀娜的姿影。
這些小竹子,小枝尖葉,模樣看起來差不多是一樣的??蓪?shí)際上它們的品種有別,等到清明前后,經(jīng)過了幾番風(fēng)雨,那些筍子長出來,一看,便很了然。它們鉆出地面的先后不一,形狀和口味也略有不同,村里人都給它們?nèi)×讼鄳?yīng)的名字,明明白白。
最早長出來的那一批筍子,就叫早筍。早筍尖的兩枚小殼葉向外張開,成一個(gè)“丫”字。早筍的味道不是太好,有點(diǎn)微苦,偏澀。它是春筍的前奏,好的更在后頭。
尖尾巴筍緊隨其后。顧名思義,這種筍子的尾巴是尖尖的,像一枝削尖的鉛筆,他的筍殼色澤淺,偏亮。這筍如不采摘,能一個(gè)勁頭往上沖,筆直直,高過竹枝竹葉。尖尾巴筍剝?nèi)と~,筍肉碧綠如玉,在筍節(jié)處,有嫩嫩的小丫,看起來很漂亮。尖尾巴筍味道鮮美,炒蛋,黃黃綠綠;炒肥肉片,青青白白;炒泥鰍田螺,炒小魚小蝦,都是美味佳肴,色香俱全,能讓人胃口大開。
紅花筍是最好辨認(rèn)的,同樣的一片泥土,它一鉆出來,身子就是黃中泛白,與眾不同。甚至筍殼上還黏附著紅壤的泥痕,莫非它拱出地面受到了泥土的刻意阻止,奮不顧身經(jīng)過了好一番激烈摩擦才終見天日?紅花筍去殼后,筍質(zhì)如白玉,做菜味道也好。
阿呆秧筍比前面的幾種都要粗壯,筍殼微紅,關(guān)鍵是它的每一片筍殼尖的葉片兒十分特別,橫著向兩側(cè)張開,而且葉片兒的中間部位向下凹一個(gè)小窩,怪模怪樣。阿呆秧筍剝殼后,往往還有指頭粗,筷子那么長。這筍子水焯后,撕裂成兩爿,曬干了,白白亮亮的,以后做菜,口味更佳。
江岸邊最遲長出來的是麻拐筍。因其筍殼葉像青蛙(俗稱麻拐)皮,綠底子上布滿黑斑點(diǎn),固有此名。在江邊所有這些能吃的筍子中,它的個(gè)頭長得最大,才露出地面一兩寸,就比拇指還粗了。麻拐筍味苦,最不好吃。因此在江邊,它有時(shí)能長得又高又大,像一截棍子。
江邊長筍子的這段日子,來扯筍子的人就多,大人扯,少年扯,孩子也來扯。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遍遍在江邊的竹叢里翻來覆去尋找,每個(gè)人的手中,總會(huì)握著一大把。有時(shí)握不住了,就折一根竹枝條,在筍的根部繞幾圈,扎緊。
不過,這個(gè)季節(jié),蛇已經(jīng)蘇醒了,出洞了,扯筍時(shí)需得防范。江岸竹叢邊最常見的是四足蛇,我們叫狗婆蛇,昂著頭爬行,拖一根長尾巴。它喜歡出來曬太陽,聽到人的腳步和響動(dòng),嘩啦嘩啦嚇得趕緊往竹叢里鉆。也有一種烏蛇,黑乎乎的,又長又大,在竹子間消無聲息地一滑而過,猛然見了,嚇得我們魂飛魄散,連舌頭也嚇大了,話說得只哆嗦。最毒是那竹葉青,村人叫青竹蛇,身體瘦小細(xì)長,全身碧綠,纏繞在竹枝上,很難分辨得清。
江岸的筍子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嫩篙,枝條散開,葉片翠嫩,樣子十分可愛。這時(shí),那些野薔薇也開出一叢叢繁花,白的,粉的,紅的,色彩繽紛。村里的男孩女孩們,常折幾枝竹篙子,扯去梢頭的竹葉竹莖,而后摘了一朵朵野薔薇花,插入竹梢。這樣,一枝枝綠葉尖尖的竹枝上,就盛開一朵朵鮮花了。在暖融融的春風(fēng)里,孩子們手握花枝,笑著,追著,鬧著,童年的歡樂是如此簡單!
江岸上也有另一種高竹,村人叫桃氏竹,學(xué)名大約是桃竹。這竹子一叢少則數(shù)十根,多則上百根,指頭大小,像箭桿一樣,筆直直能長幾米高。每個(gè)人都知道,這竹子的筍,一長出來就很老了,不能吃。村里常會(huì)有人提了柴刀,來江邊砍一把桃氏竹,編織烘籠里的竹墊子,編織其他的日常竹器。
村前的清江靜靜地流淌,流過一叢叢的江竹,流過我的童年。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