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资源,日韩亚州,亚洲电影av,国产一区在线播放,国产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诱惑动图,超高清图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關于『康定七箭』(上)——文化遺傳基因與生命本相體悟

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19日

   ◎丹珍草

   文化遺傳基因往往表達了一個民族心理層面的東西,往往與其文化根脈息息相關。稱為“康定七箭”的甘孜藏族作家意西澤仁、列美平措、格絨追美、達真、高旭帆、尹向東、雍措,幾乎都是康巴這片熱土出生成長的人,都與甘孜這片土地有關。無論是地理的,文化的,還是文學的,“康定七箭”通過對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識、鄉(xiāng)土地理等民族志式地觀察體悟與書寫,捕捉到的不僅是題材資源和文化養(yǎng)分,滲透于作品字里行間的鄉(xiāng)土觀念與家園意識,實際上也是對人類原初溫情的守護。由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禁忌習俗、民間信仰等所承載的部族更為久遠的文化遺傳基因及其文化心理,對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僅僅是個體性的,更是群體性的。他們雖然以漢語表述,但表達習慣和敘事語境卻是藏語式的,深涵康巴文化意蘊??祬^(qū)特殊的地理空間、文化傳承與他們的文本既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疏離,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表達了更為開闊視野中對生活及生命本相的體悟。

   壹

   文學作為想象的空間,自身就是現(xiàn)實空間的重要組成,是多元開放的空間經驗的一個有機部分。文學空間中彌漫著自然脈息、社會關系和文化傳統(tǒng)。康巴地區(qū)地貌多崇山峻嶺和高山峽谷,歷來又是漢藏文化的接合部,并處于“藏彝民族文化走廊”的集合點上,是“內地的邊疆”,又是“邊疆的內地”,藏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經濟方式上,康巴地區(qū)處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帶??祬^(qū)藏族的族源構成、宗教派別、語言使用、文化傳承等各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過渡地帶”的雜糅與多元。不同民族文化(漢、藏、彝、羌、納西、回)之間的互動與共融是康區(qū)文化的基本特色。從文化空間的角度看,康巴文化處在漢族文化、藏族文化、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接壤地帶,實際也是多種文化的一個“中間狀態(tài)”。筆者曾多次論及康巴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的多種文化元素的融合雜糅特點。但是,我們同樣能夠明顯感受到來自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接地帶的精神文化特質,有來自遠古藏族的原始宗教精神,以及苯教文化因素、藏傳佛教文化、格薩爾史詩文化等等。宗教情感與英雄崇拜情結相互交織,相互轉化。“現(xiàn)代化”和“異質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使得康區(qū)民族文化意識、本土文化意識被進一步凸顯、強化。文化“過渡地帶”上的“雜語喧嘩”,顯示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文學表達的張力。這個地理文化空間顯然是需要作為一個“社會、文化、地域”的多維存在來進行考察。

   康區(qū)藏族基本上是以當地原有的眾多氐、羌、夷等眾多民族成分為主體,在不斷受到吐蕃藏文化融合與同化的基礎上形成的??蛋偷貐^(qū)歷史以來遠離藏、漢文化的中心地帶,處于邊緣的非主流地帶。但在跌宕起伏的民族歷史進程中,康巴藏人對于自身情感的文學表達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口頭文學積淀深厚,綿延傳承,至今不絕?!翱刀ㄆ呒钡炔刈遄骷掖蠖喑錾?、成長于這片土地,亙古常新的民間話語及其本土文化,彌漫著可貴的生存活力與生活的原汁原味,給他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厚土壤,對塑造族群文化身份意義深遠。他們雖然不能用藏文書寫,只能用漢語寫藏人的生活,用漢語表達他們對自然、對神性、對人性、對信仰的感知與體悟,但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與康區(qū)文化傳承、民間話語傳統(tǒng)以及經驗方式密切相關,并表現(xiàn)出對族群性、地方性因素的超越。我們看到列美平措詩行中的“生命原色”,就沉淀在他朝圣途中對生命真諦的體驗:

   隨著血液滲入生命更深處的地方

   我逐漸知道祖先圖騰的意義了

   就像鮮血滴在羊皮上的顯影

   我沉浸于高原純真的柔情

   微風撫慰 湛藍如海的天空下

   羊群如波浪般涌流而去

   這時候 牦牛堅定的步子

   在草地在雪山上走過來

   作為圖騰它當之無愧

   在它健壯軀體庇護下的土地

   生存著更加堅韌執(zhí)拗的人民

   我行走高原久遠的腹心地帶

   白晝的寂寞勝過更加漫長的夜晚

   我面部之上缺少的熱情

   不斷流淌在并不寬闊的胸膛

   ……

   文學發(fā)生地的地理文化空間對于每一個作家、詩人及其作品來說,都具有文學發(fā)生學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地理自然環(huán)境對作家詩人心靈世界的建構甚至超過了人文歷史。地理是文學的骨架。一個作家童年和少年時代所生活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對其日后的創(chuàng)作,往往有著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如作家的氣質個性、思維習慣、文化心理、認知方式、創(chuàng)作心理、情感表達,文學的構成與演變,作品的美學建構等等。其次,文學作品中對自然山水環(huán)境的描寫,往往能夠體現(xiàn)出作家本人的審美情趣、審美態(tài)度與審美個性。由此可以進一步解讀作品的思想價值與美學意義。從本質上說,文學作品所建構的都是想象的空間,而作品中的自然山水表達的都是作家的心理意象,是作家的情感符號,或者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意義符號。文學地理空間涉及作家詩人的出生地、移居地以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家的人生軌跡、文化中心轉移等問題。這些因素往往是在相互交織中產生綜合效應,而地理空間和文化基因皆構成其創(chuàng)作的基礎性因素。

   “康定七箭”之一的格絨追美從小就喜歡聽格薩爾史詩說唱,他在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語言時說道:“數千年來,從祖先嘴里流淌出的是山泉、珍珠般充滿詩意的語言。這語言據說得到過神靈的加持,充滿了彈性、靈動,如珠玉撲濺,似鮮花繽紛,常常讓人心醉神迷。特別是說唱雄獅大王格薩爾王的傳奇故事時,那語言的魔性像一片云霧罩在你整個身心之上,使你飄盈在神話的云煙中?!币驏|的短篇小說《草原》中,“在牛場與牛場之間四處漂泊,靠說唱乞討維持生計”的牛場大名人“索”,“流浪到哪里,人們一如既往地歡迎他來,聽他說唱格薩爾,聽他把各處的見聞都加入到說唱中,聽完誘人的故事,同時也知曉了四方的新聞……”對創(chuàng)作而言,民間語言文化一直是他們“龐大的素材庫”和“巨大的故事與題材資源”,還有“一些更直接更有力的方法的啟示”。據漢藏史料記載,康巴地區(qū)的“嶺國”是格薩爾王的誕生之地和開疆拓土的崛起之地。元朝以后,這里已成為康區(qū)著名的強大部落,因而元朝以其地置“朵甘思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嶺蔥家族世襲為宣慰使。明初,朝廷在嶺蔥家族所在地的俄支設朵甘衛(wèi)指揮使司。洪武七年(1374年)升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仍由嶺蔥家族世襲為都指揮使。此外,還封嶺蔥家族的僧人為“贊善王”。由此使得嶺蔥家族成為康區(qū)最為顯赫的土司。除《明史》《明實錄》有明確記載外,甘孜德格檔案館等還保存有明代敕封嶺蔥土司的誥敕等文物。這里是家喻戶曉的格薩爾王誕生地,是膾炙人口的英雄史詩重要的傳承區(qū)域,在這里產生格絨追美的小說《隱蔽的臉:藏地神子秘蹤》,達真四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康巴》,還有《命定》等這樣“史詩化”的“大敘事”作品,似乎是自然而然,不足為奇的。氣勢磅礴的歷史背景,普通人的命運故事,穿越時空的“神子”,常人無法得知的神秘真相,種種逼真而又神奇的傳說……宏闊、大氣、凝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繞登、朗忠、桑根、貢布,絨巴、多吉頓珠、松吉諾布、嘎斯切、索……都是原生地本土化特征的康巴漢子形象,似乎是作者信手拈來的,但卻是文化遺傳血緣命定的。在作者的筆下,英雄格薩爾王的后代——康巴兒女的快意恩仇、敢愛敢恨表達得自然真實,呼之欲出。列美平措說,讓我們“聆聽祖先重負下的鼻息”“同唱那首頌揚英雄的贊歌,而不必考慮怎樣表達情感”。

   康巴地區(qū)雖然地處邊緣地帶,文化上也從未居于中心或主流位置。然而正因為遠離中心、地處邊角,古老原始的苯教文化在這里躲過紛爭得以傳承和保留。盡管苯教早已與佛教融合,但苯教的諸多文化基因、思維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一直傳承至今。煨桑、占卜、禳災、祈雨、防雹、跳神等仍然是康區(qū)民眾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盡管其中有許多東西已經與佛教揉合在一起,但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存在,苯教依然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和頑強的生命力。有學者認為,康巴地區(qū)的苯教是古老原始苯教的“活化石”。當然,藏族民間對苯教的信仰并不僅僅局限于康巴地區(qū)、川西北的嘉絨地區(qū),青海、甘南、云南和西藏等大多數藏區(qū),尤其在更為偏遠的青藏高原民間,除了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外,以個體宗教職業(yè)者(“苯苯子”“哈瓦”等)為載體的民間信仰其實非常普遍,依然活躍。這些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自然宗教,文化遺產在內容和形式上,一直處在并行不悖的多層次互動關系中。如果我們將苯教的信仰對象、民俗禁忌、巫術儀式與作家文本中的許多巫術描寫進行對比,就可發(fā)現(xiàn)其民間文化精神體系的深層心理對接。如格絨追美《隱蔽的臉:藏地神子秘蹤》第二部“風云”篇中,繞登和赤烈夏超從“央”(福運)箱里安放白石舉行“地慶”祭祀儀式的大段描寫,龐措·絨登活佛的“法曲”“預言”,雅格大喇嘛擅長的各種巫術……等等。尹向東《牧場人物小輯》中的“索”與“新鮮牛血牛肉”之間復雜的象征、隱喻,以及背后隱匿的民俗心理、人性張力等等。苯教有許多操作性很強的巫術儀式,如:通過占卜預測吉兇禍福;通過祈禱、祭祀聚財或引福;施放咒術,超度亡靈,祈雨驅邪、禳災招魂、呼風喚雨、作法弄神等等,在藏區(qū)歷史上或民俗生活中屢見不鮮,其中滲透著藏族神巫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思維習慣。這些巫術儀式、原始苯教文化,在“康定七箭”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俯拾即是,幾乎構成了一幅康巴民俗文化圖景。比如青藏高原因為冰雹災害頻繁,防雹驅雹巫術就成為重要的民俗事項。馬長壽先生在《苯教源流》中指出:“阻止冰雹之事,非高明苯僧不為功。凡冰雹厲行之寨,寨民派糧供養(yǎng)一苯僧。春秋之際,風雹為厲,此僧則于寨外山頂設壇作法,或登高山而嘯??罩兄茉苿t為之散,谷內之風則為之息?!睙o論是源自傳承,還是源于生活,藝術的浪漫和生活的心理體驗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得到統(tǒng)一。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這種獨特的神圣性和世俗性,都是對人類心靈世界以及文學想象力的無限延展。

   貳

   禁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的文化生活或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禁忌習俗。禁忌也是各民族各地域區(qū)別于他民族他文化的重要標志。禁忌幾乎體現(xiàn)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藏族人禁忌傷害鷹、狗等,“割肉喂鷹”“以身飼鷹”的佛教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在更古老的藏族民間神話和苯教的神靈系統(tǒng)中,鷹具有特殊的地位。西藏林芝地區(qū)本日山上有座古老的苯教寺廟色迦更欽寺(又稱大神鷹寺),每年藏歷4月13—15日,是寺廟傳統(tǒng)節(jié)日“泊爾節(jié)”——就是敬拜神鷹的祭祀日。這些禁忌民俗自然也經常出現(xiàn)在作家的文學生活中、他們的文本創(chuàng)作中。

   尹向東的小說《魚的聲音》講述了22歲的漢族青年蘇醫(yī)生在阿須草原上的一次釣魚經歷。這次關乎民俗禁忌的釣魚經歷給蘇醫(yī)生留下了長達10年的心理陰影。初到高原,蘇醫(yī)生正值青春歲月,草原生活的新鮮期過后,他的生活開始經歷諸多的不適應。他得知阿須草原的河流里魚特別多,便很快迷上了垂釣。一天下午,正當他釣魚“碩果累累”時,兩個騎馬的牧民從遠處走來?!皦褜嵉臐h子一把搶過他手里的釣魚竿,掰成兩段,狠狠扔向對面,又蹲到河邊,將浸在水里的塑料袋摟底翻起,魚嘩嘩跌入水里。漢子轉過頭時,蘇醫(yī)生看見他的雙眼紅透了,眼白里突然涌現(xiàn)的紅血絲顯示出漢子的憤怒,他原本英武的面孔這一刻變得極為猙獰,也不知他高聲罵了句什么,猛沖過來,一掌將蘇醫(yī)生推到在地,他緊攥雙拳,蘇醫(yī)生的心跳加快,感覺心就要蹦出嗓子眼兒。” 故事主題關乎飲食禁忌的深層,展示的是一種民俗禁忌文化心理的差異。西藏和涉藏地區(qū)很多地方忌諱吃魚。食魚的禁忌與苯教“魯”神系統(tǒng)相關,禁忌原因:一是與苯教“三分世界”的認識論有關。苯教視魚、蛇、蛙等水中生靈為“龍族”,認為它們是地下世界的神靈——這些動物被歸入苯教的“魯”神系統(tǒng)中。二是與藏族一些地區(qū)的水葬習俗有關。未成年的孩子和家里飼養(yǎng)的牲畜死后,往往采用水葬, 讓水和魚消解死去靈魂的軀殼。所以很多地方不捕魚,也不食魚。三是與藏族傳統(tǒng)的宗教觀念,祭祀儀式有關。巫師在舉行傳統(tǒng)的驅鬼和祛除其他不潔之物的儀式上, 總要對那些四處作祟的東西加以詛咒,然后,再將其從陸地、居所或心靈深處驅逐到水里。于是, 水里的魚便成了這些不祥之物的宿主。西藏和涉藏地區(qū)很多地方的民眾絕對不捕魚、不食魚。

   尹向東的另一短篇小說《草原》中,在貢瑪草原工作了30年的漢族警察羅寅初,一直被草原上的人們用濃重的藏語強調叫他“洛彭措”,連他自己也“漸漸地忘掉了自己的本名”,“除了適應這名字,他還適應了許多”。一年后,他能和大家用藏語交流了。愛吃魚的他,剛開始并不明白這里的小溪中為什么有大量的魚,藏族人不吃魚是洛彭措后來才知道的。

   “直到有一天,他想去弄點兒魚,剛有這想法,就有牧民送了魚來,他高興壞了,拉住別人攀談,當人面拿剪刀剖魚,當那牧民看見被剖的魚時,立即大張了嘴,慘叫一聲滿臉惶恐地跑掉了。這時,他才發(fā)覺事情有那么點兒不對勁,細細打聽之后,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事,也明白了牧民給他送魚時心里的那份沉重,眼里又潮潮的,滿腦袋都是那牧民驚恐的表情,至此,他再也吃不下魚了,無論去哪里,看見了盆里的魚,那牧民的形象就在腦袋里揮之不去?!?/span>

   《魚》的短篇小說,阿來也有兩篇同名。其中一篇就是“我”的第一次釣魚成了一種心理的歷險,一場無聲的戰(zhàn)斗,對手是“我”內心世界中的兩個自我。作者細膩地描述了一幕幕令人心悸的復雜心理感受。對食魚的民族來說,野外垂釣或許是充滿休閑意味的生活情趣,而對于“我”這個藏族人,則是一次心靈的冒險。小說的結尾處, 釣魚的經歷并沒有使“我”獲得什么愉悅感,而是在風雨過后的草灘上“痛痛快快地以別人無從知曉、連自己也未必清楚意識到的方式痛哭了一場”。尹向東的還有一篇小說《牧場人物小輯》,“索”喜歡吃“新鮮牛血牛肉”,但種種事件的發(fā)生,讓“索”最終吃出來了“負罪感”:

   “他不再想新鮮的牛血牛肉,現(xiàn)在他腦里成天想著看阿嘖嘖心痛的模樣,那形象像與生俱來長在他的腦袋里,不由他不想,這個形象一出現(xiàn),他就感覺頭疼,最初那疼還不太明顯,鈍鈍地隱隱地像整個大腦的背景,后來頭越來越痛,整個腦袋像要爆裂,腦袋里有一萬條蟲子肆無忌憚地爬動著,無所不至。頭疼的厲害時,索就緊咬了牙根去撞巖石,撞了左邊撞右邊,延緩那痛。頭整整痛了兩年時間,他也在巖石上撞了兩年,兩年后他的牙根都咬萎縮了,頭兩側撞出兩個高高的老趼,很明顯地塑在那里,牧民們說真是報應,吃牛肉吃得這一世就輪回變牛了……”

   顯然作者對生活現(xiàn)實有精微的觀察,對民族文化心理有深刻體驗。藏族當代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并不多,短篇小說的寫作有它自身獨有的藝術難度。核心是細節(jié),而非情節(jié),需要作者以細節(jié)來推動敘事。短的篇幅里,同樣可以隱含廣大的人生,探究生命的本相。果戈里的短篇小說《涅瓦大街》,通過涅瓦大街上沿街乞討的乞丐、蓄著紳士短髯的男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衣衫襤褸央求路人的老婆婆……將彼得堡貴族官僚的虛偽生活描繪的入木三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寥寥數字寫活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尹向東的短篇小說完全不同于以情節(jié)為主體的文本,而是總有一個好的故事橫切面,短而有味,意猶未盡。《草原》里的洛彭措和索,一個警察和一個盜牛賊的故事;《牧場人物小輯》中“索”的故事,看似平平淡淡的從容敘述,卻隱藏著難以掩飾的玄機。那些平凡甚至卑微視角下的人性瞬間,尤其對鄉(xiāng)土倫理的細微描寫,充滿對生命世界混沌與清明的敏銳發(fā)現(xiàn),對生命虛無和空洞真相的透視,寫出了形而上的生死之間,人性的困境和對生命本質的體悟。

  • 上一篇:青春歲月難忘懷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huanlegouqql.com/html/wh/kcwh/6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