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16日
格薩爾史詩是世界級的“活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世人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我州學者韓曉紅先生,歷時近四十年,廣泛開展格薩爾史詩文化田野調查,潛心研究,在儀式學、闡釋學、傳承學、人類學、戲劇學、藝術學、敘事學、比較文化學、美學、神話學、現象學以及模仿學等方面取得了成果。本報從今日起,連續(xù)刊載韓曉紅先生的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獻于讀者眼前的這組拙作,除《丹巴莫斯卡格薩爾藏戲速寫》是去年應日窮活佛的盛情邀請,親臨欣賞了莫斯卡的格薩爾藏戲之后寫下的以外,其余的《色達格薩爾藏戲速寫》、《德格格薩爾藏戲速寫》、《石渠格薩爾藏戲速寫》以及《白玉格薩爾藏戲速寫》則已經在我的書架上存放了若干年了,這套組合文章是我的得意之作,多年來,像我的一位寵兒一樣,一直被我精心地收存著,那時只是想,一邊行走,一邊記錄,厚也罷、薄也罷,放起來就好,后來搬過幾次家,每次搬家我第一個打包的就是我的這些文稿。它們恰如一壇老酒,被我窖在地里很多年一樣,我并無意急著要拿出來,想等到退休之后,尋一塊寧靜之所,再認真修改,那樣可能要成熟一些。不料報社的同志,要連載這組格薩爾藏戲田野調查文章,我想這也是一件好事,也就答應了。
廣義地講,藏戲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瑰寶,只是這一瑰寶長年生長在青藏高原,熟悉并了解藏戲的人不多,研究的人就更少。這種現象為我的“藏戲速寫”帶來了困難,劉志群先生認為藏戲的主要源頭是民間歌舞,我以為在民間歌舞之前還有值得探索的余地,為此,我通過考察和田野調查,在眾多的寺院壁畫和巖畫里找到了線索和依據,因此,藏戲經歷的演繹過程應當具有較為漫長和復雜的歷程,藏戲的元素蘊涵在深邃的藏文化之中。至于民間歌舞蘊涵的諸如“阿卓”,即鼓舞;“魯”即歌唱以及啞劇舞蹈、諧欽、熱巴等形式,則應該是較晚的形式,不應該是起源。不過,藏戲的確從民間歌舞里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元素,這一特點甚至與當今能歌善舞的青藏高原諸民族的特征及其生活習性密不可分,也是藏戲能夠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當然,如果我們沉浸于豐富厚重的藏文化淵源中進行深入考察,這一特點則更加明顯。藏戲與其它戲種一樣,更多地來源于生活,如歌舞藝術中的《貢布夏羌》,反映的內容主要是獵人貢布多吉在打鹿的過程中,被米拉日巴感化,最后皈依佛法的故事,這是早期熱巴這種歌舞藝術所蘊含的內容,藏戲則從中吸收了很多內容,包括其中的人物、情節(jié)、表演形式等均被全部吸收。藏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就是這樣被藏戲繼承了下來。
不過,這幾組文章在敘述藏戲的時候,一方面注重敘述藏戲的傳統(tǒng)特征,然而,更多的是注重藏戲傳承至今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秀特征,并從現實與理論的角度去敘述,使藏戲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格薩爾藏戲一方面是藏戲中獨特的一枝,具有獨特的特征,同時,格薩爾藏戲與藏戲中的其它劇目一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研究和考察格薩爾藏戲的時候,不能完全脫離藏戲的其它劇目,這樣,我們才能在肥沃的藏戲土壤中,尋找到格薩爾藏戲的根與魂。我的這組文章長達70余萬字,有些冗長,加之時而籠罩較為濃郁的學術氣息,不宜報紙連載,我只好在原來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改,希望讀者能夠喜歡。
我先后數十次欣賞格薩爾藏戲的演出,每次欣賞都有新的收獲,我把這些收獲記錄下來,經過歸納、梳理和思考,就成了現在的模樣?,F在的很多人喜歡一動筆就要冠上“家”的稱謂,似乎之后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有高度了,正好相反,我無意通過寫作來炫耀自己,也就對稱謂不在意。在康巴寫作,原本就是一種福氣,謙虛一點講,只是想驚嘆一種生命的奇跡。之所以我這樣認為,是因為在康巴這片土地上寫作,生命就已經不只是屬于自己。想想,當放棄自我,沉浸于格薩爾藏戲的情節(jié)氛圍里,那剩下的是什么?自然也就是蘊藏在生命中那份“奇跡”了。
我是1983年走進康巴的,這組文章的具體寫作時間,多處已經模糊不清了,好在原稿還在,我還能從中汲取當時所見、所聞、所思的營養(yǎng)成分,有的思考在當時還很困惑,幾十年之后,當我再現當時演出的場景時,卻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在整理成連載文稿的時候,自然也就多了幾份新意。
我無緣想象在之前的特殊年代里,格薩爾藏戲是怎樣演繹和傳承下來的,準確的說,應該是保護,我曾經花了很多經歷,試圖尋找到在“特殊年代”里那位不屈的、面無表情的、體格瘦弱的那位傳承(保護)人。
現在看到這些陳舊的書稿,依然能夠提醒我,依然能夠使那些唱戲的身影浮現在眼前,依然能夠隱隱約約地看到那些堅守格薩爾藏戲傳承人的身影。如果有讀者一定要尋根問底,問我面對千年之前的格薩爾藏戲究竟是怎樣傳承下來的?我想,我的回答難免牽強和蒼白,唯一值得一提,就是這組文章,包含上述問題在內的許多問題,我想閱讀之后,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不是那種扛著背囊、目的性極為明顯的收藏者,其實搜集、整理的過程,是與自己的行走、思考和記錄聯系在一起的,既然當年我選擇了格薩爾,我就無疑會堅守這種選擇。近年來,我放棄了很多“拋頭露面”的機會,除了職業(yè)謀生之外,多數時間是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寫作的屋子,一個人潛心寫作,把近四十年行走的經歷細心地整理整理。五十多歲的人了,“沉淀”是要務,定力之下,也只好如此了。
高原上的人,都知道“羚羊”這種動物,它們蜷縮在草地上的時候,簡直就是幾千年前那一抹陽光下的石頭。石頭的沉靜恰好就是我在高原上要尋找的關于格薩爾史詩文化的探尋不盡的那份秘密。
至于其它的很多問題,我只能笑笑,不作回答,因為,太難!
最新消息